羌族简介

QIANG PROFILE

羌族源于古羌,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,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,民族语言为羌语,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,分北部和 南部方言。羌族自称"尔玛”或“尔咩”,被称为"云朵上的民族”。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、汶川理县、松潘、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 治县,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、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。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,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 附近,与藏、汉、回等族人民杂居。
羌族史的再建构:华夏边缘观点
商至汉代华夏之羌人概念变迁
“羌”这个字作为一种人群称号,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(约当公元前13世纪)...查看
华夏边缘羌人地带之形成:东汉晚期至魏晋
汉代中国对西南蜀郡的开发、移民,以及蜀地的华夏化,使得东汉魏晋时期华夏(包括蜀人)心目中之羌人...查看
羌人带的萎缩:汉化、番化与夷化
南北朝到隋、唐时期(420—907年),一些比较具规模的政治体,如宕昌、邓至、党项、吐谷浑等等,出现在中国西疆...查看
羌人带上最后的“羌人”
14到19世纪,虽然在少数例子里“羌戎”与“诸羌”被用来泛称青藏高原东缘的非汉人群...查看
民国时期民族调查者所发现的羌民
由清末到民初,岷江上游地区“羌族”与“藏族”之间的分野,并不是一直都很明确,而是有一个由模糊而渐清晰的过程...查看
华夏边缘的本质及其变迁
在华夏逐渐形成过程中,华夏心目中“羌”的异族概念,随着愈来愈多的西方族群融入华夏而持续向西迁移...查看
羌族认同与英雄祖先历史
20世纪上半叶羌族认同的萌芽
在岷江上游今为羌族分布的地域内,20世纪上半叶时,少数村寨在名义上仍属当地土司管辖...查看
老实的“蛮子”:周仓与孟获的子民
在羌族民众间,包括所谓知识分子,最普遍的自我形象就是“我们比较老实”或“比较笨”...查看
汉族的拯救者:李冰与樊梨花的后代
周仓被羌族人视为祖先或神,事实上还有其他意义。在中国民俗故事中,周仓与关羽有主从关系,周仓永远手捧关羽的刀...查看
古老的华夏:大禹子孙
对于羌族知识分子来说,大禹不只是一个对汉族...查看
过去很强大后来被打败的羌族
无论是在羌族知识分子或是村寨民众之中,最普遍的...查看
流传羌族中的两种神话传说
以上羌族的口述记忆,其中多少皆夹杂着中原历史...查看
羌族认同及其本土历史记忆
我先尝试说明羌族认同的形成过程。关于这一点...查看
典范羌族史的形成过程
以羌、氐羌为主体的“羌族史”

虽然明清以来,中国边陲描述已成为一类“民族志”的书写传统,然而在清末民初时,绝大多数传统儒者对边裔人群的认知,仍停留在历史上“四方蛮夷”的阶段。清末民初的大儒章太炎便基于此概念,将中国边缘诸族群分为四类。 在章氏著名的《序种姓》一文中,他称大幕(漠)南北的游牧人群为“犬种”的狄,东北各非汉族群为“豹种”的貉,南方瓯越之东、滇交趾之南各族群为“蛇种”的蛮。唯对西方“河湟之间驱牛羊而食湩酪”的人群,他称之为“牧羊人”——羌。显然,他视北方、南方、东北的非汉族群如“非人”的犬虫之类,而独视羌为“人”。他又认为,这些北方、南方、东北的族类“其化皆晚,其性皆犷”,因此“不能予以华夏之名”;然而,西方之羌又是例外。如此的看法,并非建立在其民族志知识之上,而是奠基于其传统中国文史知识与记忆之中。...... 查看

以羌、氐羌为主体的“羌族史”

约1910至1920年间,英籍传教士陶然士曾在岷江上游地区传教,并研究当地“羌民”。除了记录、描述羌民的文化特色之外,他也尝试探索、重建羌民历史——由夏代的大禹延续到清代。虽然他的历史建构大多引自同时代的中国历史学者,不同的是,中国历史学者关于羌或氐羌的历史研究是为了说明“汉族”与“少数民族”的关系,而陶然士则是为建立一民族历史。 由于他将羌民的宗教视为一种“一神教”,他更进一步将这支民族的历史追溯至东迁的古代以色列人。这样的结论,显然来自他的西方文明中心主义观念以及在那个时代深受演化论、传播论影响的民族学(ethnology)。在演化论的思考模式下,他以“一神教”作为人类宗教演化、进步的极致阶段。在西方文明中心主义观念之下,他显然认为此文明边缘人群有如此进步的宗教,是因为这些人为“西方文明者”失落的后裔...... 查看

备案号:陕ICP备17011097号-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332号
地址: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虎桥西路566号 电话:2996850
技术支持:中国知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