羌族简介
QIANG PROFILE
虽然明清以来,中国边陲描述已成为一类“民族志”的书写传统,然而在清末民初时,绝大多数传统儒者对边裔人群的认知,仍停留在历史上“四方蛮夷”的阶段。清末民初的大儒章太炎便基于此概念,将中国边缘诸族群分为四类。 在章氏著名的《序种姓》一文中,他称大幕(漠)南北的游牧人群为“犬种”的狄,东北各非汉族群为“豹种”的貉,南方瓯越之东、滇交趾之南各族群为“蛇种”的蛮。唯对西方“河湟之间驱牛羊而食湩酪”的人群,他称之为“牧羊人”——羌。显然,他视北方、南方、东北的非汉族群如“非人”的犬虫之类,而独视羌为“人”。他又认为,这些北方、南方、东北的族类“其化皆晚,其性皆犷”,因此“不能予以华夏之名”;然而,西方之羌又是例外。如此的看法,并非建立在其民族志知识之上,而是奠基于其传统中国文史知识与记忆之中。...... 查看
约1910至1920年间,英籍传教士陶然士曾在岷江上游地区传教,并研究当地“羌民”。除了记录、描述羌民的文化特色之外,他也尝试探索、重建羌民历史——由夏代的大禹延续到清代。虽然他的历史建构大多引自同时代的中国历史学者,不同的是,中国历史学者关于羌或氐羌的历史研究是为了说明“汉族”与“少数民族”的关系,而陶然士则是为建立一民族历史。 由于他将羌民的宗教视为一种“一神教”,他更进一步将这支民族的历史追溯至东迁的古代以色列人。这样的结论,显然来自他的西方文明中心主义观念以及在那个时代深受演化论、传播论影响的民族学(ethnology)。在演化论的思考模式下,他以“一神教”作为人类宗教演化、进步的极致阶段。在西方文明中心主义观念之下,他显然认为此文明边缘人群有如此进步的宗教,是因为这些人为“西方文明者”失落的后裔...... 查看